通訊員劉曉嬌、陳衍俊 大學生記者窦子晴、楊凡
7月12日至16日,由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與航空服務學院、3044永利集团(信創産業學院)師生聯合組成的12人團隊,赴江西贛州參加全國職業院校“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紅色夏令營活動,在這片承載着中國革命艱難起步與輝煌轉折的熱土,開啟為期5天的紅色探尋之旅。
啟程:懷揣敬仰,踏上紅色征途
7月13日,師生團隊到達被赤色浸潤血脈深處的“紅色故都”、被譽為“共和國搖籃”的江西瑞金。
“集結出征營”開營儀式在葉坪革命舊址群的紅軍烈士紀念塔前舉行。藍天驕陽下,全體人員整齊列隊,面向塔身摘帽靜默,鞠躬緻敬革命先驅,并緩緩繞行紀念塔深切緬懷紅軍革命先烈。
在莊嚴肅穆的列甯像前,園區講解員聲情并茂講述《八子參軍》紅色故事。故事講述蘇區農民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前仆後繼、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迹,是瑞金人民熱烈響應“擴紅”動員踴躍參軍支前的生動縮影。
學習:聆聽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來到沙洲壩革命舊址,師生團隊參觀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等革命舊址。曆史文物建築猶如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卷,生動展現革命時期紅色政權全貌,體現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者的信仰與初心。
走進毛澤東舊居,一件件簡陋的家具、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映入眼簾,深刻體現毛主席清廉勤儉、躬親為民的優良作風。“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故事耳熟能詳,“紅井”也成為中國共産黨關心群衆生活,為人民群衆辦實事的曆史見證。在清澈的“紅井”旁,師生團隊品嘗甘甜的紅井水,感受蘇區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深情厚意。
體驗:穿越曆史,感受長征艱辛
14日,師生團隊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陳列的珍貴文物與照片無言講述在兩萬五千裡征途中,紅軍從戎報國、前赴後繼的英勇無畏。
駐足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師生列隊聆聽長征故事,集體誦讀毛澤東《七律·長征》,在豪情壯志的詩篇中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曆程,頌揚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當晚,師生們前往于都長征學院報告廳觀看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組歌用詩詞全景展現長征全程,音樂生動再現峥嵘歲月,巧妙地把各地區民間曲調與紅軍傳統歌曲曲調融合在一起,以藝術的形式再現長征壯麗史詩,其磅礴氣勢令師生團隊激動不已,回味無窮。
成長:團隊協作,磨砺青春意志
15日,沿着革命先輩的足迹,師生團隊從長征第一山--雲石山出發,途徑祁祿山鎮金沙村紅軍長征小道,在紅軍長征第一渡口集結,共同前往紅軍順利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紅軍長征第一仗戰鬥點--百石長征第一仗。
于都縣通往安遠、信豐古驿道的祁祿山段山路,是迄今為止長征沿線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态的紅軍長征路線。師生們沿着小溪踏上崎岖不平的山路,走過急行軍路線,攀上陡坡踏過石闆橋,烈日炎炎下大家沒有被困難所擊倒,反而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決心。在行進途中,師生們還學唱了經典紅歌《十送紅軍》,在嘹亮的歌聲中,感受紅軍戰士們為了信仰和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力量。
站在百石長征第一仗舊址前,師生重溫了這場戰役的過程和意義。百石戰鬥的勝利為紅軍順利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次戰鬥中,百石群衆積極配合紅軍,自發為紅軍當向導,擡擔架,運送物資,看護傷病員,解決部隊吃飯、住宿問題。人民群衆對革命事業的深厚情感和支持令現場師生感動萬分。
收獲:銘記曆史,展望美好未來
16日,“集結出征營”結營儀式在百石戰役舊址前舉行,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榮獲“優秀組織獎”,四名武職學子獲得“優秀營員”榮譽證書。
結營儀式後,武職師生帶着無盡思緒與感慨返動。
人工智能學院(信創産業學院)楊凡說:“此次重走長征路,深刻領悟了長征精神的真谛,我将把長征精神融入學習、工作和生活,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去迎接每一個挑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
旅遊與航空服務學院胡戀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這段不平凡的旅程令我對長征精神的内涵和價值有了更多理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肩負着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的重任,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勇擔新時代的使命。”
據悉,本次全國職業院校“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紅色夏令營由職業院校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牽頭發起,紅軍長征線路主要途徑地及重要節點所在地職業院校協同組織,以“長征先遣、集結出征、突破湘江、偉大轉折、雪山草地、勝利會師”六個主題,分别在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等地相應組建6個營,來自全國13個省29所院校的近500名師生分段開展接力活動。7月10日,紅色夏令營在江西吉安井岡山舉行開營儀式。武職師生團隊在江西贛州參加了第2營“集結出征營”活動。
(審核:肖偉、胡曉)